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会议纪要 | 2025年华山医院神经肌病学习班DAY3

2025年10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肌病学习班第三日课程拉开帷幕。今日讲题聚焦各类神经肌病及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在交流中促进思想碰撞。
上午场
赵重波教授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赵重波教授致辞。赵教授首先向各位远道而来的授课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热情欢迎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加学习的中青年医师,并高度赞扬大家不懈追求进步和持续学习的精神。赵教授指出,神经肌病的研究需要在持续学习与广泛交流中薪火相传,共同推动学科不断发展与创新。最后,他衷心祝愿各位学员在本次学习班中收获知识、拓展视野,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神经肌肉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 如何从临床入手开展研究
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朝霞教授分享了如何从临床入手开展研究。王教授首先阐述了临床研究的核心目的与基本流程,特别强调"兴趣、勤思、坚持、交叉、深耕"五大要素在临床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她系统讲解了神经肌肉病临床研究的完整思路,按照"提出科学问题 - 文献检索 - 研究设计 - 研究过程 - 分析结果 - 撰写文章、申请专利"这一清晰脉络展开详细阐述。王教授尤其强调,扎实的临床根基、问题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严格的医学伦理以及多学科合作交流对成功开展研究至关重要。报告中,王教授还分享了多个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包括致病基因探索、生物标志物发现、队列研究建设、发病机制解析以及临床试验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在总结环节,她再次强调了临床研究的关键要点,并特别指出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与持之以恒的科研态度对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线粒体病的诊治进展
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赵玉英教授分享了线粒体病的诊治进展。她首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线粒体病的本质特征及其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强调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疾病的“red flags”,如高乳酸血症、多系统受累、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及母系遗传家族史等诊断线索。随后,赵教授系统介绍了整合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理检查及基因分析的全面诊断策略,特别强调了GDF15作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敏感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接下来,赵教授分享了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队列、线粒体肌病队列以及致病位点的探索性研究成果。随后介绍了线粒体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与前沿探索,特别强调了根据患者临床表型与病程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报告最后,赵教授通过一例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的典型病例分析,全面回顾了MNGIE治疗领域的关键里程碑,有力地论证了线粒体病的可治性,并深刻阐明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线粒体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启示。

重症肌无力免疫机制的进展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李静教授分享了重症肌无力免疫机制的进展。首先,李教授介绍了抗体介导的经典免疫机制,具体分析了重症肌无力(MG)的相关抗体的结构、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方面的差异性。接下来她全面探讨了MG发病中的多维度免疫失衡现象,从AChR自身抗体致病特性出发,强调其主要通过补体激活和受体内化降解发挥作用,并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异质性。李教授进一步揭示了疾病严重程度与非典型B细胞亚群间的密切相关性,指出潜伏的致病性B细胞可能是MG复发的关键因素。在T细胞研究方面,她系统介绍了Th17、Treg、Tfh等细胞亚群在MG发病机制中的核心推动作用。此外,李教授还分析了固有免疫在MG发病中的重要角色,从中性粒细IFN-Y信号通路讲起,联系到血小板在免疫网络中的桥梁作用。由点到面,李教授进一步扩展到细胞因子网络和胸腺免疫微环境失衡在MG致病机制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李教授引入并介绍了免疫重建与免疫组库多样性这一概念,强调MG诊疗新方向应聚焦生物标志物研究,实现”疗效预测-复发预警“闭环,关注个体化治疗策略和长期安全性,并通过一例难治性MG病例生动展示了序贯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迷思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赵重波教授分享了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迷思。赵教授从情绪对重症肌无力(MG)病情恶化的显著影响讲起,探讨了 MG 治疗中的安慰剂效应,结合既往研究,指出神经-免疫网络在MG发病机制中有重要影响。随后他分享了FcRn拮抗剂对上游免疫环节的干预效果,提出靶向下游的生物靶向药同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强调“蝴蝶效应”是免疫网络受干预后变化的常态。在感染与MG关系方面,赵教授系统分析了感染导致病情恶化的潜在免疫机制,特别强调了中性粒细胞在MG免疫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是MG的特征性标志物,赵教授多角度剖析了 AChR抗体的类型及功能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从免疫学理论推测、抗原表位漂移假说、干扰AChR抗体等方面深入分析,引发与会者思考。此外,赵教授解释了部分患者对FcRn拮抗剂或C5抑制剂疗效不佳的原因,强调新型靶向治疗也存在疗效“盲区”。报告最后,赵教授探讨了胸腺切除在非胸腺瘤的MG 患者中的“阴”与“阳”,指出在新治疗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胸腺切除这一治疗选择的双面性。

肌营养不良的队列研究 —— 以FSHD为例
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志强教授以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为例,深入阐述了肌营养不良的队列研究。王教授开篇指出FSHD表型影响因素复杂,从临床实践角度分析,当前FSHD研究仍有诸多领域性问题尚待解决,规范化的队列管理与样本采集是研究的坚实基础。他强调专病队列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多维度工程,在整个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以及确保队列收集的一致性与规范性,这对推动临床诊疗进步、优化疾病管理及促进药物研发具有关键意义。教授随后详细介绍了多项FSHD队列研究成果,深入探索了疾病的表观遗传学特征,揭示除4q35 D4Z4的重复数外,甲基化改变与疾病严重程度、进展速率及遗传早现现象均存在直接相关性,展现出重要研究价值。他特别提出预测起病年龄(pAAO)作为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客观连续变量,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预测指标。报告最后,王教授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展望未来,指出肌营养不良研究将与前沿技术发展同步推进,通过整合重大疾病队列临床信息与生命组学数据,构建罕见病精细队列,最终实现从"诊断-治疗-转化-协作"的完整研究路径,逐步解决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

孟德尔定律真的还存在吗?从基因组网络视野看神经系统疾病与遗传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张佩教授从神经系统疾病与遗传的基因组网络视野探讨了孟德尔定律是否还存在。张教授从四个维度展开论述:传统的适用边界、挑战中的“偏移现象”、再审视的网络化解释、以及可落地的留白与团队方向。在传统遗传概念分析中,张教授精辟剖析了单基因病范式的优势与局限,指出虽然群体约束与频率框架可改进先验认知,但仍难以全面解析基因间的组合效应。随后,张教授通过一例生动的DMD临床个案中观察到的XCI极端偏移现象出发,系统阐释了当前基因研究中发现的七种偏移类型,从组合、亲源、时空与随机性等多角度揭示了神经疾病遗传机制的复杂性。接下来,张教授分析指出实际的遗传疾病表型异质性与临床差异已经从孟德尔式“基因→表型”的直线因果,升级为”胚系变异 × 非编码调控 × 3D基因组 × 发育时间窗 × 体细胞过程 × 环境/亲源”的多层网络解释,这一范式转变使得疾病诊断也从“阴 / 阳”转向“证据分层 + 功能验证”,同时疾病管理也从”确诊后治疗”走向“分层随访 + 早期干预”。最后,展望了未来多视角研究方向,详细阐述了肌肉-免疫-再生互作网络的研究价值,提出利用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解析“非编码/VUS黑盒”的创新思路,并以ALS基因组队列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突变签名回溯疾病来源并实现前瞻性分层管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框架。

下午场
下午的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神经肌肉病的临床、病理、电生理进行阐述,为学员们夯实了疾病诊断的基础。
肌病的临床诊断思路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卢家红教授分享了肌病的临床诊断思路。肌肉疾病病种极为丰富,卢教授详细介绍了肌病的分类和命名,尤其对遗传性肌病的命名进行了详细阐述。诊断肌病,需要形成框架性思路,结合临床(包括生化、电生理、MRI等)、特殊检查、肌肉活检病理和基因检测进行综合分析。肌群受累的特点、起病年龄、家族史、其他系统受累和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受累,结合规范的临床查体和特征性的影像学模式,能给予我们临床判断和进一步检查的线索。通过结合实际病例,卢教授具体介绍了诊断全流程。卢教授着重指出,CK数值的解读需结合临床表型和其他系统性因素判断。而对于肌炎抗体检测而言,不能盲目相信结果的阴阳,结合临床表型可避免假阳、假阴的误导。在基因检测方面,应结合临床判断疾病的模式选择合适的方法。

骨骼肌病理基础与进展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朱雯华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骨骼肌病理基础与进展》的精彩报告。肌肉的病理生理学是临床研究和治疗的依据,朱教授首先系统介绍了骨骼肌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学特征,包括肌原纤维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主要骨骼肌蛋白的构成、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及其代谢特点,以及肌内微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在展示正常骨骼肌病理形态的基础上,朱教授进一步讲解了肌纤维损伤与再生的病理学特征,详细阐述了坏死、吞噬及再生等关键病理过程,并对吞噬现象与炎性浸润的病理区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疾病致病机制,Dysferlin、MxA、MAC、p62染色在未来的肌肉病理诊断中具有潜在重要价值。随后,朱教授重点强调了肌肉病理学在揭示靶器官损伤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并系统梳理了肌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相关病理诊断研究的最新进展。朱教授指出,基于对肌炎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新兴的靶向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多项相关临床试验正在积极推进中。最后,朱教授分享了一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通过实际病理学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肌肉病理在疾病诊断与治疗决策中的关键价值。

神经肌肉电生理入门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乔凯教授带来了题为《神经肌肉电生理入门教程》的精彩分享。肌电图检查是临床体格检查的延伸,通过记录和分析周围神经及肌肉的电活动,可判断周围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对疾病的临床定位诊断及部分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乔教授首先从骨骼肌神经电生理诊断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入手,结合不同类型肌电图的检查特征,系统介绍了针对各类骨骼肌疾病的特异性电生理诊断策略。具体而言,肌肉疾病患者推荐行针极肌电图检查;骨骼肌离子通道病则宜结合针极肌电图与运动实验;而神经肌接头病则应重点采用重复神经电刺激技术。针对针极肌电图部分,乔教授详细讲解了检查流程、常见自发电活动类型及典型肌肉病变的电生理特征。同时,她特别提醒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误区——例如,出现短时限或多相MUP并不一定提示肌病,而肌病患者亦未必都表现出短时限或多相MUP。随后,乔教授深入阐述了运动实验与重复神经电刺激的定义、操作步骤及临床意义,并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了疲劳试验在实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乔教授还对不同肌病中可能出现的相似肌电图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强调了肌电图结果与临床症状和病程特点综合判断的重要性。最后,乔教授通过两例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展示了如何根据疾病特征设计并完善完整的肌电图检查方案,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经验参考。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型和抗体
来自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王玉忠教授进行了题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与自身抗体研究进展》的专题分享。王教授从GBS的发现历史切入,介绍了典型GBS临床症状,及近十年来不断被发现的疾病相关抗体(包括抗GM1、GD1a、GQ1b IgG抗体等)的发现过程。在此基础上,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GBS的多种变异型,如不完全型Miller Fisher综合征和BBE(Bickerstaff脑干脑炎),并结合临床实例讲解了其特征性表现,如孤立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共济失调伴嗜睡等。随后,王教授系统阐述了GBS的免疫发病机制,指出不同前驱感染谱可能导致不同的免疫反应。报告中,王教授重点分析了补体、自身免疫性IgG抗体、B细胞/浆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在GB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最新文献和动物模型研究,探讨了巨噬细胞与脱髓鞘损伤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AIDP中,巨噬细胞浸润发生于脱髓鞘之后;而在AMAN中,巨噬细胞浸润则出现在补体介导的免疫损伤之后。在GBS中,巨噬细胞虽然并非脱髓鞘的直接诱因,但在清除受损轴索或髓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后,王教授分享了团队近期在AIDP相关抗体筛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强调,自身免疫性抗体的发现正在推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向精准医学迈进,未来仍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新型抗体被发现与应用。

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治
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邹漳钰教授带来了题为《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分享。结合淀粉样变性蛋白类型,邹教授首先概述了该类疾病的病理机制、分布模式、累及纤维类型、主要症状与肌电图特征,并对以痛性小纤维神经病为起病的患者群体的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邹教授系统梳理了AL淀粉样变性和ATTRv-PN 的临床表现,介绍了经典国际多中心THAOS队列 15 年来随访结果及中国患者的典型特征。接着, 邹教授进一步对AL与ATTR淀粉样变性临床差异、ATTRv-PN诊断标准及红旗征进行了分析,并提醒临床上ATTRv-PN易被误诊为CIDP,应注意丙球治疗无效且存在脱髓鞘特征的病例需谨慎诊断。他还强调了病理诊断的重要性,指出质谱分析可明确蛋白类型,是新的疾病诊断金标准。在讲解治疗策略和研究进展后,邹教授通过两例临床案例总结了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的实际诊疗经验。

免疫相关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林洁教授分享了免疫相关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针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林教授详细介绍了诊断必备特点、支持诊断的临床与实验室指标,以及不支持诊断的表现,并进一步细化至不同分型的诊断重点,同时强调了GBS评估与监测的重要性,包括对ICU治疗的评估、决策以及随访监测的临床指导作用。随后,林教授从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指标阐述了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诊断标准,指出影像学在诊断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并强调科学规范的评估对CIDP长期管理的重要性。结合2021年EFNS/PNS指南及2022年中国共识,林教授说明了CIDP一线治疗的规范操作,同时提醒CIDP为排他性诊断,临床实践中需谨慎判断。此外,林教授梳理了自身免疫相关郎飞氏结病(NF155-PN、NF186-PN)的群体特征、临床表现、电生理及病理特点。对于多发性运动神经病(MMN),其强调了临床与电生理结合在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其对抗MAG抗体相关神经病(Anti-MAG-PN)的临床特点进行了介绍,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系统参考。最后,林教授总结了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框架性思路,强调应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必要时辅以神经活检与基因检测,以指导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臂丛神经病变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孙翀教授围绕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进行了分享。孙教授从臂丛神经的解剖着手,回顾臂丛的结构,及五大神经分支的功能、支配区与损伤表现。接着围绕解剖标志阐述了臂丛的空间分布,为临床定位奠定基础。最后结合临床实践,孙教授总结了上干(C5–C6)损伤引起的肩外展及屈肘无力、下干(C8–T1)损伤伴Horner征及手内肌萎缩等特征;同时介绍全臂丛损伤的典型体征。通过两个病例展示了臂丛病变的复杂病因:包括局灶性淀粉样变性导致的臂丛上干病变和神经性肌萎缩症(Parsonage–Turner综合征)。孙教授在最后强调,解剖知识是诊断基础,应结合临床查体、B超、MRI及肌电图等手段明确定位;同时臂丛病变病因多样,包括压迫、炎症、肿瘤、代谢及免疫因素,需与颈根病、神经卡压及多灶性神经病变相鉴别。

在学习班的最后,奚剑英教授代表肌病组向各位热爱神经肌肉疾病的学员们的支持表示感谢。期待来年与各位再会!

撰稿:贺定贤、沈玉佳、胡嘉年
审核:罗苏珊、赵重波
- 作者:华山肌病组
- 链接:https://huashanmuscle.com/article/29856344-f16e-809f-94e4-cdbf1cf511b8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png?table=block&id=29656344-f16e-8038-a467-d3fa91f717b5&t=29656344-f16e-8038-a467-d3fa91f717b5)



.png?table=block&id=27256344-f16e-8063-8588-c47b1d0b1194&t=27256344-f16e-8063-8588-c47b1d0b1194)
.png?table=block&id=25e56344-f16e-80b0-9b91-c122da8ddc3c&t=25e56344-f16e-80b0-9b91-c122da8ddc3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