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会议纪要 | 2025年肌强直性营养不良基金会国际会议

2025年5月1日至4日,2025年的肌强直营养不良基金会会议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府印第安纳波利斯举办,该会议被称为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DM)家庭团聚”,旨在团结DM社区,共同寻求治疗和治愈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方法。会议主要探讨了DM最新的基础研究、药物开发、症状管理、治疗进展等关键主题。

主题发言1:Phenotypic and Genetic Variability in 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
DM1中的表型与遗传变异性
来自格拉斯哥大学,任职于MDF医学与科学顾问委员会的讲者Darren Monckton,主要为我们阐述了DM1基因与表型的相关性,以及CTG重复扩增序列疾病的挑战与未来。他的讲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CTG重复序列长度与DM1疾病表型相关联
DM1患者CTG重复扩增次数是决定DM1起病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重复扩增次数越多,患者通常发病越早,症状越严重。有研究显示,CTG重复扩增次数在极端情形下(极高或极低)能够解释约70%的临床变异性。然而,中等重复扩增次数(200–500次)——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群体,对临床表现的预测力显著下降,提示其他重要疾病影响因素。
CTG重复序列具有不稳定性
DM1患者的CTG重复序列在代际以及个体体细胞之间都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DM1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遗传早现”:CTG重复扩增次数在每一代中扩增,致使病情逐代加重。许多轻症成年患者在子女确诊后才被发现患病。这种临床呈现易导致“选择偏倚”:研究样本中过于集中于表现较轻、进展较慢的成年患者,并不能全面代表整个疾病谱系,有些症状重的患者无法得到充分的记录和研究。此外,CTG重复序列会在体内多个组织中随时间持续扩增(即“体细胞扩增”),其速度受到遗传背景、年龄及组织类型等多因素影响。血液中测得的重复数往往远低于肌肉或皮肤等实际受累组织。体细胞扩增机制解释了为何DM1通常晚发并进行性加重,也表明其由CTG重复序列导致的长期积累过程所驱动。
现有诊断测试的局限性
目前临床中广泛使用的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只能提供重复数的平均值,精度有限;重复序列引物PCR检测(repeat-primed PCR)虽可判定CTG重复扩增次数是否超过50,但仍无法准确测量实际扩增数量。更重要的是,血液检测结果无法准确反映疾病相关组织(如肌肉或神经)中的实际重复数。这对模型构建、生物标志物筛选乃至临床试验样本选择均构成限制。
CTG重复序列中断对疾病进展的调控作用
在少数(<5%)DM1患者中可发现CTG序列中掺杂有如 CCG 的变异重复。此类变异多数为新发突变,在种系中较为稳定,能有效减缓体细胞扩增。这些“变异重复”在CTG中间重复扩增次数(数百次)的人群中富集,这类患者的疾病起病时间通常延迟10–15年,临床功能退化也较缓慢。这种隐性差异可能导致治疗效应评估失真,若未加以识别与分层,可能使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起点上存在本质差异,从而影响试验结果解释。
遗传修饰因子的探索与意义
从亨廷顿病(HD)的研究中得到启示,DNA修复基因等遗传修饰因子对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有重要影响。有数据提示类似机制可能适用于 DM1,因此理解并整合这些修饰因子信息,对于疾病机制研究及新疗法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精准医疗的挑战
DM1具有高度变异性,影响了预后信息的提供、自然病史的确定、临床试验和生物标志物开发以及药物疗效的判断。为实现精准医疗,我们需解决诸多挑战,包括将更精确的基因分型纳入临床试验、建立和扩展表型明确样本可用的大队列、进行前瞻性样本采集和遗传信息整合,以及从现有的疾病模型中借鉴思路,从而推进DM1的未来精准医疗。
主题发言2:Keeping Your Heart in Check: DM1’s Impact & Care Tips
呵护心脏:DM1的影响及护理小贴士
Daniel Cruz博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健康中心心脏病学部门的医学博士及教授,专注于晚期心力衰竭与心脏移植领域。在本次演讲中,他主要聚焦于与DM1相关的心脏并发症,并从预测、心脏相关病症、检查及治疗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了DM1与心功能之间的联系。此次汇报内容展开,具体总结如下:
心脏评估与检查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心脏科医生通常通过病史采集(如是否出现晕厥、心悸、呼吸困难等)和体格检查(如心音听诊)初步判断心脏功能情况。普通心电图(ECG)是最基础的检查手段,能够反映心脏的电活动。对于DM1患者而言,房室传导阻滞(如一度、二度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异常表现,其在心电图上具有特定的电生理特征(如PR间期>240ms,QRS宽度>120ms),提示着这类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接受起搏器植入。为精确评估心脏传导功能,患者可以进一步接受在体电生理检查(EPS),通过将导管插入心脏测量电传导时间。其中HV间期是关键参数之一,其正常范围为30到55毫秒,超过70毫秒则提示传导异常,有助于识别潜在的严重心律失常风险。在持续的心律监测中,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被广泛用于识别间歇性发作的节律异常。心房颤动是DM1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其特点为心房电活动高度不规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风险。睡眠呼吸暂停、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其危险因素。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评估其是否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以降低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超声心动图也是心脏功能评估的重要工具,能够动态观察心脏结构和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作为评价左心室泵血能力的重要指标,其正常值为50%至70%,其中55%至65%为理想范围。心肌瘢痕或节段性运动异常也可通过超声观察,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
心脏问题的治疗方案
针对 DM1 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左心室功能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若在疾病初期即发现射血分数下降,常可通过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来减缓病程进展、增强心脏功能。不过,该类药物可降低心率,故在使用时需特别谨慎,尤其是在未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中更应权衡利弊。对于EF值低于35%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是否需要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或植入式除颤器,则需结合电生理检查、心电图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除心律问题外,DM1患者同样可能受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D)的影响。冠状动脉内的动脉粥样斑块由三层组成,其中脂蛋白a(Lipoprotein(a))被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驱动致病因子。这一生物标志物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较差,饮食干预效果亦有限,因此需要通过更系统的筛查手段进行识别。压力测试可以间接了解心肌供血情况,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lcium Score)则能够直观反映动脉硬化程度,并提供与同龄人群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心血管风险管理策略。
对DM1患者而言,心脏并发症虽为常见问题,但通过系统的预测性检查和主动干预,能够将潜在风险转化为可控变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进展。他呼吁临床医生与患者共同重视心脏监测的重要性,以更全面的视角保障DM1群体的心血管健康。
主题发言3:Breathe Easy, Sleep Sound: Managing Sleep & Pulmonary Health with DM1
轻松呼吸,安稳睡眠:DM1患者的睡眠与肺部健康管理
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中心的两位专家Cynthia Bodkin博士与Gabriel Bossle 博士,围绕 DM1患者在睡眠与呼吸健康方面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发现与临床管理策略。他们以清晰、生动的方式,阐明了如何科学识别和处理这些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并提出了多项家庭检测和居家管理的建议。
睡眠障碍与呼吸肌无力
DM1会导致多种睡眠障碍,包括日间嗜睡、入睡困难以及不宁腿综合征等,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清醒程度和精神状态,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如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影响工作、学习效率,甚至引发情绪问题。与此同时,睡眠呼吸障碍在DM1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包括睡眠相关低氧血症、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和阻塞性)等等。DM1患者可能在睡觉时出现气流中断、血氧下降的现象,表现为打鼾、憋醒、晨起头痛等症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尤为常见,与气道大小、体重和肌肉无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分为轻、中、重度,若不干预,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中风或心脏病)。及时识别和治疗这些问题,是确保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此外,因肌肉无力导致的呼吸问题,在快速眼动(REM)期尤为严重。一些在多导睡眠监测中被标记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往往是因肌肉无法维持有效通气所致,而并非大脑指令的缺失。治疗包括使用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减重、口腔矫治器、以及部分患者接受软腭或舌部手术等多种方法。不过,这些治疗方案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呼吸功能检测和干预
Gabriel Bossle博士进一步从临床角度补充了DM1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评估与管理要点。实际诊疗会从多方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包括夜间二氧化碳水平监测、日间呼吸功能、咳嗽与吞咽能力,以及体重变化等。此外,还会询问近期的感染史并确保定期的疫苗接种。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咳嗽无力的问题,虽常见但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显著干扰日常生活。然而,对于咳嗽反射较弱、吞咽困难的患者,则可能增加误吸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此时往往需要通过肺功能测定进行评估,并请求语言治疗师的协助,以提升咽喉肌群的功能和吞咽安全性。对于患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早期症状,应尽早使用抗生素,减少并发症发展为严重肺炎的风险。此外,通过训练患者及家属掌握基本的居家管理技巧,例如简易的肺功能监测、呼吸辅助器具的使用,常用药物储备以及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也能显著提升疾病控制的效率与安全性。
小结
2025 MDF Conference在众人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投入中圆满落下帷幕。这场以 “团结社区,共寻治疗与治愈肌强直性营养不良之路” 为核心的盛会,成功地将患者、家属、护理人员以及专业人士紧密相连。通过一系列丰富且深入的教育课程,前沿的研究成果、药物开发进展以及实用的症状管理策略得以广泛传播,为DM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知识储备。不仅缓解了大家在疾病困扰下的压力,更促进了社区成员间深厚情谊的建立,让彼此在面对疾病时不再孤立无援。期待在DM1的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突破,将惠及中国的DM1人群。
撰写:张文晗
审核:罗苏珊
- 作者:华山肌病组
- 链接:https://huashanmuscle.com/article/f759d5e2-1066-4fc3-80de-d29faac2b4e0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